侯佩志,天津京剧院国家二级演员,工叶派武丑。
2000年至2006年就读河北艺术职业学院,2006年至今天津京剧院工作,期间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大专班进修,师承:石晓亮、刘少泉、穆祥熙、尔建国、张志远、李少奎、白文刚等老师,2016年拜京剧表演艺术家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晓亮为师。
2016年在京津冀京剧人才展演获金奖。
参加京剧“叶盛章”派的学习与演出。
常演剧目《刺巴杰》《时迁偷鸡》《打瓜园》《九龙杯》《盗银壶》《盗甲》《盗王坟》《三岔口》《三盗令》等。



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推动下 ,市文旅局、市文联 、海河传媒中心、北方演艺集团联合举办了首届天津市“舞台新星”青年优秀人才评选活动,旨在为天津市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搭建展示平台,发掘更多青年舞台艺术拔尖人才,共同打造天津市未来舞台艺术名家。

侯佩志,天津京剧院的叶(盛章)派武丑,国家二级演员。

侯佩志,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,自幼好动,喜欢武术,九岁到无极县燕赵武馆学习武术,打下了良好的武功基础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村里举行庙会,父亲带侯佩志看了一场戏,年幼的他被戏台上美轮美奂的人物形象震撼了,戏曲的种子就这样种在了他的心里。越是深入了解,他越是迷恋戏曲这门充满魅力的艺术。

《九龙杯》中扮演杨香武
2000年,侯佩志报考了河北艺术职业学院,由于他有三年武术学习的基础,所以对于戏曲的基本功很容易上手,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和对业务的不断探索,他在班上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。起初,学校给侯佩志分的行当是武花脸,他先后跟随张志远老师、李少奎老师等花脸名家学习了《芦花荡》《坐寨盗马》《打焦赞》《战马超》等剧目。

《打瓜园》中扮演陶洪

在学习四年半的花脸以后,侯佩志的基本功越发扎实,一招一式也更加轻盈有力。随着对戏曲的深入了解,侯佩志萌发了转行成为武丑的想法。“武丑的单边戏比较多,基本是以自己为主的,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舞台上的主演。”经过深思熟虑,他决定转行学习,跟随白文刚老师学习了《三岔口》《打瓜园》《挡马》等武丑戏。武丑的动作戏很多,在训练和表演时很容易受伤。转行成为武丑后,侯佩志的腿受了一次很严重的伤,三年的恢复治疗期内都无法正常走路,现在遇到阴天下雨脚还是会隐隐作痛,但这些困难都没有让侯佩志停下学习武丑艺术的脚步,他说:“我既然选择了武丑,就有信心,通过我的努力,通过我的坚守,一定可以把武丑演好,因为这个舞台上的丑就是我心中的美。”

《九龙杯》中扮演杨香武

2005年,从学校毕业后,侯佩志进入天津京剧院工作,先后向穆祥熙、胡小毛、刘少全等老师学习武丑艺术,期间又向张正春老师问艺,学习并演出了《卧虎沟》一剧,收获颇丰。后跟随“梅花奖”得主、著名文武丑石晓亮老师学习,并于2016年正式拜在石晓亮门下,学习了《盗银壶》《打瓜园》《盗甲》《九龙杯》《刺巴杰》《时迁偷鸡》《三盗令》等传统剧目。

师父石晓亮为其化妆
“师父说戏很严格,他说上场如果抓不住观众的神就是白演。一个上场时的动作,有时就会反复练习一个下午。”侯佩志说:“通过师父的点拨,原本只追求动作漂亮的他突然开了窍,师父说要一人千面,不能千人一面,这句话重塑了我的艺术观,我开始更注重于角色的塑造、人物的内心把握。”2016年,侯佩志以《打瓜园》一剧,获得京津冀青年演员展示一等奖。

与师父石晓亮合影
侯佩志说:“艺海无涯苦作舟,我们这些师兄弟肩上担着叶派武丑这门艺术的传承重任,我一定会努力前行,我们有信心,一定努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将叶派武丑发扬光大。”

与师父石晓亮合影